最近Facebook推出了工作
軟件Workplace,風行日韓臺三地的Line也宣布進軍日本企業通訊市場;收購領英的余熱未散,微軟又預告旗下的Skype teams 將在10月底11月初發布。隨著個人通訊市場的逐漸飽和,企業通訊無疑成了一塊大蛋糕,這些個人社交類的大巨頭都爭相涉及。
國內BAT也反應迅速,騰訊有微信企業號和企業版微信;阿里旗下有專注企業用戶的釘釘。但在中國職場上,不管是外來的大鱷領英,還是本土職場社交的脈脈,都基本上是發展得乏善可陳,脈脈也靠著職場八卦慘淡度日。即使強大如阿里,旗下的釘釘發展也差強人意,完全達不到之前取代微信的目標。為什么
企業通訊軟件在中國做不大?
新形勢下企業溝通的變化
在多數公司里,雖然很多領導習慣在微信群討論問題,但員工們還是會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后續的對接,電子郵件仍然是正式溝通的主渠道?;ヂ摼W教育了中國企業家對扁平化管理的葉公好龍,但真實的運行邏輯依然是科層制的老一套辦法,而電子郵件正是與科層制相匹配的企業內部信息溝通渠道,它確保了公司的信息按照職位高低進行分配和流轉。
而無論企業微信還是釘釘,雖然提高了信息的傳達效率,但并未改變企業內部信息流動的真正格局,各種微信群不過是郵件群的變種。電子郵件或終將從辦公室的溝通主渠道蛻變為輔助途徑,過去那種層層傳達、逐級反饋的溝通方式亦難以適應新形勢。
商場的競爭正在從持久戰模式向閃電戰模式轉變。優步不敵滴滴、亞馬遜在中國被邊緣化,很大程度上都與外企權力集中、決策緩慢不無關系。在時效性上,電子郵件完全沒有辦法和即時通訊工具同日而語,所以微信逐漸變成了一個混雜了工作和生活的龐然大物,并引發了張小龍說的那個著名的擔憂。但是微信顯然無法扮演一個完美的工作溝通軟件角色,否則也不會有企業版微信和微信企業號的出現。
創業者們于是拼命尋找微信的短板和痛點,試圖提供一款更適合工作場景下使用的溝通工具。釘釘里就有群內消息未應答后以短信電話方式再提醒,試圖解決老板對員工的監督問題;另一款定位于精英職業人群溝通的IM軟件超信,則推出點對點加密及閱后即焚功能,試圖解決用戶間的聊天隱私問題,同時支持Linux系統以試圖覆蓋程序員、工程師等開發者人群;釘釘、超信都推出了千人大群,也是突破了微信群不能超過500人的上限。
人情化的中國式職場
相比歐美主張的工作與生活隔離化,中國更接近一個人情社會,大家習慣把會議室解決不了的問題帶到酒桌,這也直接導致純粹的
辦公軟件在中國難以大范圍地流行。
費孝通在《鄉土中國》里提到:西方的社會組織就像是一捆柴,關系分明,他們常常是若干人組成的一個一個團體。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,誰是團體里的人,誰是團體外的人,分的很清楚。如果團隊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,也是事先規定好的。而中國的社會關系則像丟一塊石頭在水里形成的同心圓波紋。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。這個網絡像一個蜘蛛的網。關系錯綜復雜?!拔鞣饺岁P注的不是人情冷暖,而是權利問題,而我們的社會卻是攀關系,講交情”。中國的道德和法律,都會因為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,加以程度上的伸縮。
這種文化自然也會蔓延到職場,在中國的職場文化里,有規則但是也有人情,并不是單純的西方式的辦公室文化,而是多場景化,工作和生活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。很多在辦公室無法順利解決的事情,會在私下交流溝通處理,場景也會由單純的辦公室延伸到比如酒桌、KTV、球場等完成。這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,但是在我們看來理所當然,充滿了人情味。
工作應酬成為中國的一大特色,各個行業概莫能外,只是程度差別。據e代駕大數據中心發布的《2015中國城市應酬指數報告》顯示,從應酬人群的行業分布情況看,銀行以位居第一,其次為保險、醫療、從應酬人群的職位分布情況看,私企老板占36%位居第一。結果顯示,要賬、清款等債務因素以36%占據應酬理由第一,溝通感情、公司聚會分別以位居第二、第三。
很多在辦公室難以啟齒或無法推動的事情,在酒桌上推杯換盞之間就悄然化解,你儂我儂。領導和員工之間在辦公室可能會等級森嚴,但是在卡拉OK也會打成一片,攜手聯歡,遇到佳節喜事還會在群里發個紅包活躍氣氛,不僅僅是下屬懂得揣摩上司的心理。上司也有必要適當的迎合下屬,因為你迎合的不是某一個人,而是中國的一種文化,“會做人”。
所以盡管現代化企業制度在不斷發展,但是在中國的職場文化里,嚴格的辦公室文化從來沒有存在過。所以嚴格意義的辦公室溝通,確實是有市場,但是根本沒有辦法發展壯大,即使實力雄厚如阿里,推廣的釘釘廣告漫天撒網,功能強大到無以復加,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,釘釘要打敗的不是微信,而是蔓延了中國上千年的文化,一個公司再強大,要打敗一種文化,難度可想而知。早年的MSN干不過QQ,到現在釘釘也無法替代微信一樣。
微信不僅承擔著日常溝通的功能,同時和同事、客戶保持情感互動的功能,點個贊、評論下、發個紅包。都是一種職場交際。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,釘釘等職場專用的軟件,發展都會有明顯的限制。反而是一些細分的
社交軟件可能會有更多機會。比如主打保密性和安全性聊天的超信,同時覆蓋職場和私人交流,重點凸出的是安全聊天點對點加密消息傳輸消息閱后即焚,不會留下任何的痕跡。正如超信創始人姜洪說的那樣,“企業微信的初衷,是因為用戶在抱怨微信把工作和生活混在一起,但這是國人生活的現狀,不能單純的依靠產品來剝離,所以拆分工作和生活本來就是一個悖論?!?/div>
扁平化浪潮與公司的未來
電郵+傳統社交工具(微信、微博、Facebook、twitter、領英)這樣的組合,能否滿足企業在21世紀的需求?YouTurn首席執行官馬克·巴比特有一次在twitter上看到,一條用戶發布的關于
企業網站技術問題的推文,但三小時之內竟無一名員工效應回復,讓他大為惱火。事后,他反思是否應該為自己和員工找到一種平衡狀態,真的能因為員工沒有不分晝夜地隨時在線而批評他們嗎?
巴比特的這個段子,只是把社交網絡引入工作關系后引發的一連串副作用的一個縮影。在中國,人們越來越懶得更新朋友圈、特別是私人動態,這是因為老板和同事都在上面。隨著越來越多的工作交流在微信上開展,其社交語境崩潰的問題也隨之觸發。
其次,這背后更深一層的問題是,支撐了公司數百年的科層制管理結構,是否正在崩塌,或者科層制本身將逐步簡化?在政府都在追求簡政放權的時代,一個層級復雜、機構龐大的超級公司架構顯然已經不合時宜。
這種扁平化管理趨勢早在三十年前就初現端倪,1981年杰克·韋爾奇執掌GE時,就對企業內部進行扁平化改造,將管理層次從8層精簡到3層。在薪酬體系改造上,將工資層級從29個級別調整到5個組線條的級別,最終實現了GE的重生。
扁平化的浪潮一直持續到當下的硅谷,總部位于舊金山的InDinero是一家初創公司,擁有125名雇員,在2013年徹底取消了中層管理人員之后,業績在三年里增長了30倍。在中關村,羅振宇則在邏輯思維里鼓動年輕人要勇于做一只時代的U盤——“自帶信息,不裝系統,隨時插拔,自由協作?!?/div>
企業管理扁平化的發展趨勢,要求工作溝通工具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,它必須具備實時、共享、快速的特點,信息的鏈式傳播需向網狀傳播轉變,在這一過程中,必然誕生巨大的商機。釘釘、企業微信、超信、甚至有道云協作,都部分滿足這些特征,但是未來誰將成為這個市場的獨角獸,還需假以時日判斷。
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动漫